有這樣一群人,他們以筆為劍,以墨為甲,穿梭在時代的洪流中,記錄著歲月的變遷與社會的脈動,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——記者。
今天是第25個記者節(jié),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,我們有幸邀請到了麗江市融媒體中心退休的高級編輯何世輝老師,一位在新聞戰(zhàn)線奮斗了34年的老記者、老編輯,聆聽他與新聞的動人故事……
何世輝的新聞生涯始于1990年的夏天,從西南民族學院政治系行政管理專業(yè)畢業(yè)的他,懷揣著對新聞事業(yè)的無限熱愛,踏入了麗江報社的大門。34年間,他歷任多個部門副主任,從記者到編輯,從初出茅廬到資深專家,他的名字與麗江的新聞事業(yè)緊密相連,共同見證了麗江的發(fā)展與變遷。
何世輝工作照。(供圖)
在何世輝的新聞生涯中,他參與組織了眾多重大新聞事件的報道,從麗江“2·3”大地震的抗震救災到恢復重建,從寧蒗“11·19”地震的緊急應對到脫貧攻堅戰(zhàn)的全面展開,每一次重大事件的報道都留下了他忙碌而堅定的身影。他采寫的輿論監(jiān)督報道,如《請管管這股賭博歪風》《程海魚種破壞嚴重,漁政管理亟待加強》等,不僅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,更推動了相關問題的解決,展現了新聞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。
在他的新聞作品中,既有對重大事件的深入報道,也有對民生百態(tài)的細膩描繪。他采寫的輿論監(jiān)督報道,不僅揭露了社會上的不公與弊端,更推動了問題的解決與社會的進步。他的稿件多次被云南網、人民網等國內知名網站轉載,并獲得了眾多省級以上的新聞獎項。這些榮譽的背后,是何世輝對新聞事業(yè)的執(zhí)著追求與無私奉獻。
何世輝部分獲獎證書。(供圖)
談及如何培養(yǎng)新聞敏感和抓獲獎新聞作品的能力,何世輝的話語中透露出深厚的底蘊與獨到的見解。他強調,要吃透上情與下情,既要熟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,又要深入了解基層實際情況;要鉆研業(yè)務,不斷學習新聞采編理論,提升業(yè)務素養(yǎng);要積極實踐,通過實踐錘煉“四力”,寫出更多更好的新聞作品;要撰寫論文,將實踐經驗上升到理論高度,用以指導實踐;要目標明確,以采編獲獎新聞作品為目標,不斷積累敏感性;要向老師學習,向獲得過新聞獎的編輯、記者學習,汲取他們的智慧與經驗。
面對新媒體對傳統(tǒng)新聞業(yè)的沖擊,何世輝保持著冷靜與客觀的態(tài)度。他認為,新聞傳播方式雖然不斷演進,但好內容始終是王道。新媒體與傳統(tǒng)媒體各有千秋,應根據各自的特點與優(yōu)勢做好定位,發(fā)揮各自的長處。在新聞傳播的道路上,既要擁抱變化,又要堅守初心,以內容為王,以品質取勝。
在記者節(jié)這個特殊的日子里,何世輝說:“34年的新聞實踐讓我深深地感到,新聞是一個時采時新的事業(yè)。只有不斷地加強政治理論學習,才能提高政治敏銳性、鑒別力;只有不斷地學習新聞業(yè)務知識,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新聞從業(yè)環(huán)境;只有不斷地實踐總結,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新聞采編業(yè)務、研究探索能力;只有不斷地創(chuàng)新,才能讓自己采編的新聞出新出彩,跟上時代的步伐。”
筆落驚風雨,墨成麗江圖。何世輝的故事是廣大麗江新聞人堅守與傳承的縮影,是他們用鏡頭和筆觸記錄了時代的變遷,用智慧和汗水鑄就了新聞事業(yè)的輝煌。在未來的日子里,愿我們攜手共進,繼續(xù)書寫屬于我們的麗江故事!
采編:和瓊
責編:李婧
終審:趙文立
【法律聲明】除非本單位(麗江市融媒體中心)主動推送或發(fā)表至第三方網站或平臺,任何第三方網站或平臺不得轉載麗江融媒App及LIJIANG.CN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內容,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。